每种乐器在演奏美学方面既有共性的地方,也有个性的地方,古琴就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,对演奏美学的要求与其它乐器也有所区别。古琴是我国特有的民间乐器,它的演奏几乎不借助于非音乐手段,主要依靠演员自身的二度创作来完成演出。演奏古琴重要的是:把握住点与线、线与点的关系;控制余音以表现古琴的“韵”;形神兼备的体现音乐内涵。
古琴是一件个性很强的弹拨乐器。它以点状发音为基础,由不同的“点”连接成“线”,再用线交织成“面”来勾勒出音乐的旋律。
贤风吟古琴认为,古琴演奏的特点是点线面的立体声音交织。由于“点”的发音延音短,在演奏旋律性较强的乐曲时会出现颗粒太清楚,旋律线条不明显的问题,点太过明显就形成了断音。所以我们在演奏一些流畅抒情的乐段时,一定要把“点”包含在线条之中不能过于突出。古琴在在弹奏时要控制指力,大指过重,无名指、小指太弱都会破坏音乐的线条;要具备旋律的歌唱意识,均匀地弹奏出音乐的线条,给人以连贯和流畅的感觉。虽然“点”是古琴发音的基础,但不能一味地强调“点”,要根据不同的音乐来追求“点”与“线”、“面”的和谐统一。
贤风吟古琴认为,在演奏中不能单纯地追求“点”而忽略了旋律,当然也不能只重视旋律而忽视了“点”。在演奏一些作品时我们需要在线条中突出一些“点”的效果,让流畅的音乐变得有棱角,以突出音乐本身的个性;有些音乐需要刻意在“线”中找“点”,如果没有这些点,旋律会变得模糊不清。
贤风吟古琴认为,“韵”是古琴音乐的灵魂,它是比较模糊的概念,只能通过听觉来感知。在昆曲,韵味意味着小腔(即音色);在书画,韵味意味气韵,即生动之念;在诗歌,韵味则意味韵律。“韵”是演奏者审美情趣和演奏风格的体现,演奏者对音乐的感受不同,所表现的音韵也有所区别。古琴演奏中“韵”的产生,主要是在右手弹弦后,左手立即作吟、揉、绰、注等技法的配合,使乐音的余音产生各种变化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,“点”是古琴的优点,同时也是缺点。由于“点”的发音余音短,如果不注意保留,余音很快就会消失,而没有余音就不能产生“韵”,所以保留和美化余音就成了每个古琴演奏者应该重视的问题。余音可以使单一的声音产生色彩变换,运用技法来延长余音,就可以形成“韵”,也就是说发音后余音所产生的细微变化就是“韵”,清朝琴人陈幼慈对“韵”作了如下简洁的说明:“夫音韵者,声之波澜也”。